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0的文章

社會企業如何挑戰創新的企業關懷?

社會企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以經營企業的方法解決現存的社會問題。社會創新與創業正風起雲湧地在全球展開,說穿了社會企業是要在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間,找出「創造社會利益」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出發點,運用跨領域方式,在專業外為社會貢獻、為公益努力,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是把公益當成市場。從國際社會的趨勢與脈動來看先進國家的社會企業如何善盡社會環境責任?明白社會企業的創業動機、意義與方法,才可打造一個讓消費者打從心裡認同的企業。 社會創業要考慮經濟面的利潤與就業機會,還要展現創新的企業關懷,以社會需求出發為社會貢獻,想在兩者找到平衡點並不容易。在台灣,很多企業即使積極投入公益活動,但與非營利組織(NPO, 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互動並不熱烈,充其言不過是將它視為公益行銷的手法,沒有真正落實非營利組織監督的功能,更無法分享NPO的公益知識作出最大的效益。若要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光靠組織進行捐款或募款是不夠的,因為金錢本身並非只有價格,它還有其它的價值,透過捐贈幫助弱勢也非長久之計。台灣經歷過地震、風災後,非營利組織積極投入發展社區經濟策略輔助災民,企業意識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想結合更多有能力、有心的人共同出發,以最少的資源作最大的發揮。有些企業開始規劃「企業慈善」與「公益創投」方案,投入社會創新思維,希望改變社區結構,讓社會轉型中的勞動力獲得新的就業機會。 全球知名的社會企業是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窮人銀行家」尤努斯成立的鄉村銀行「Kiva」,他用小額貸款方式提供落後國家人民脫貧。Kiva在2006年時被美國《紐約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傑出創意」的組織,秉持著給窮人機會的信念,在短短三年內用網路模式號召世界各地的人,拯救第三世界的貧窮人口就業問題。憑著上網刷卡25美元就可以微型借貸救人,這種結合實體與虛擬力量的活動已成功完成5萬多筆貸款,還款率還高達92%。退休的電腦教父-比爾.蓋茲體認到企業的社會責任,為改善人類的疾病、衛生及貧窮問題,捐出大筆的財富成立基金會,他還把解決落後國家的問題視為公司的未來商機!臺灣也有類似Kiva的脫貧模式,非營利組織正集結企業共同合作,發起捐募幫助受助人再站起來,透過網路連結幫助他們找到未來。 臺灣的社會企業發展正在起步,據我所知有

新媒體力量-布落客宣言

圖片
如果提供你一個平台,一開始只需投入一點點時間與熱情,就能把興趣變為未來事業,我想你一定會躍躍欲試!這個機會平台就是「部落格」(blog),部落格其實是透過傳播分享影音或圖文,只要你能寫、能畫、能拍,像美食評論、影評、攝影、小說,或插畫創作等,利用零碎時間一點一滴經營布落格,就可大放異彩。像目前網路流量最大的部落格-「彎彎的繪圖日記」,你很難想像它每日的瀏覽人數竟已超過三萬人;另一位寫愛情小說的布落客,因網路出名而跨足出版業的「九把刀」,因此好奇想看出新媒體的玩法,我參加「布落格宣言」的公益論壇。交通大學的瑞典籍林瑞谷教授受邀談論布落客的言論自由,還有幾位資深部落客們也分享布落格的經營問題技巧與反思。經過熱烈討論後,我開始思考網路WEB2.0背後隱藏的魅力與效益,這不同以往的媒體溝通管道,的確對微型創業者投下一枚震撼彈,我想從商業的角度觀察這股新媒體力量-布落客 ! 部落格在臺灣的發展其實是源自於早期的BBS、個人新聞台,到現在個人的「部落格與微網誌(日誌)」。「部落客」的角色從一開始的資訊人和資訊題材,到現在是人人能寫網誌,布落客一點一滴紀錄想法,各種不同的題材都可在布落格發揮不同的功用。布落客用極簡的數位工具,寫日記作成生活紀錄,本來是屬於私人耕耘的天地,但一旦掌握新媒體的訣竅,你就可能牽動社會與個人認同感,捲起千層浪花。姑且不論布落客的撰寫目的,只要是透過網路媒介傳送不同訊息,這種新興傳播方式,已經成為廣告主非常重視的行銷手法之一。以部落格的現象看來,大家分享自己的意見,以自我觀點為中心產生知識,技術性地製造話題引起討論,將具說服力的訊息以病毒方式快速擴散,就可輕易達到預期效果。「網路上說這個牌子的面膜便宜又好用!」這樣以口耳相傳的模式;「對!就是這樣!」的感覺在網路中流竄,部落格現象就用了這樣的新的連結方式,讓寫/講者與讀/聽者透過網路平台建立共識,這是社群媒體行銷的第一步! 刻意花了一些時間加入不同網路社群深入探索,想從觀察找出部落客的經營技巧。布落客通常運用熱門的關鍵字帶動流量,製造聳動的新聞話題,將它帶進自己的部落格,運用個人專業提供免費知識,塑造專家形象,鎖定特定族群經營社群。前陣子某家電視台就是採用這種創意的整合行銷手法,帶動偶像劇的收視率,也因此締造了前所未有的高收視率;透過微網誌推出每集的劇情訊息,吸引消費者注意引起話題,這樣零成本

DSCF0004.AVI

用感性的文化創意行銷臺灣

21世紀前夕英國率先以「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世紀經濟的驅動力,臺灣在2002年也啟動文化創意產業,2008年政府將文創業納入重點的發展計劃,預計在2012年前投入近213億元,扶植電影、電視、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及工藝6大旗艦產業,希望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及1兆元的文創產值,成為亞太文創業的匯流中心。由此不難看出文化創意是新經濟時代的元素,文創已然崛起帶動全球經濟發展;因為文化是一切競爭的優勢,要行銷台灣就要從文化出發。「文創」時代,唯有具備「文化創意」的人性化商品才能當道,將創意商品國際化賺取外匯,讓臺灣文化得以行銷全球。建立完善的文化創意行銷與人才培育系統,才能讓臺灣文創業缺乏中介型人才的問題獲得解決;只要順利將創意作品商業化,以「美感經驗」行銷臺灣文創商品,推動更多相關產業,才能創造另一個臺灣經濟奇蹟! 未來學大師托夫勒:「誰佔領了創意的致高點,就能控制全球」。臺灣這幾年的經濟轉型已湧出旺盛的創意力,創意瞬間變得熱門,這股能量也具體呈現在各個不同領域中。套上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理論-用新的取代舊的,創造富有創意的商品;文化是一切競爭的基本優勢,它讓產品活起來,將文化當成創作靈魂,注入更豐富的「美感元素」,這樣的創意加值能給予商品獨特魅力。加上特有的環境風土民情,藉此創造商品更強的生命力,如此具故事性的文創商品就足以感動人。盡情發揮自我的獨特文化產業特色,激發出更多的創意火花,臺灣的美學經濟才能活絡起來。從生活中提升美學品味和培養設計概念,用心觀察體會生活,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意家或設計家!文化的內涵包羅萬象,如歷史、音樂、繪畫、雕塑、戲劇、電影、文學等,要善用豐富的藝術與文化,結合科技與跨領域整合,將豐富且具地方特色的藝文產品,有系統地與科技產業結合為一,創意出更多元性的文化產業市場與商品,以網路新媒界主導,文創業就是一門具競爭力的價值產業!以亞洲來說,臺灣具特殊的文化地位與優勢,正是最自然詮釋創意的方式! 文化創意商品要貼近人心,就要具備文化基因的差異性,才算是感動人心的客製化商品;「客製化」時代,我們須體貼顧客需求,將顧客當成商品。文化創意設計是以人為根本、文化為主體,幫助顧客完成自我實現願望,這就稱為「體驗行銷」。這是21世紀的趨勢,經由貼近消費者的體驗手法,透過創意的加值,讓他們從體驗的「感動」實現更高的價值。文創業是一種體驗產業,消費

逆轉劣勢機會的危機處理

圖片
面對多變且多元複雜的環境,如何作好正確的危機處理?究竟是要逆向操作還是就順勢而為?毫無疑問地,若是平常就居安思危作好最壞的打算和萬全的準備,就算外在環境變化都可憑著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應戰精神,將傷害降到最低。也就是要保有彈性的應變方式和一貫的態度,化解突如其來的危機。本文將就個人與企業方面,說明逆轉劣勢的危機處理方式及態度,告訴你面對劣勢如何展現傲人的成績! 面對外在條件的不斷變化與挑戰,企業要選擇往下沈淪或是向上提升?不管是在那個領域?不論實力多麼雄厚?面對劣勢我們更沒有悲觀或掉以輕心的權利,反之從正面的觀點來看,要將外來的變化當作是一種「機遇」,盡力突破現狀找出新機會扶搖直上。要是拒絕順應市場很快就會被淘汰,請你將意外的失敗當作失誤繼續努力,並且用心聽仔細看,盡力找出錯的環結,重新檢討求改進。因為失誤正是機遇的開始,用平常心審慎地處理反常的現象,就可以坦然無懼打開思路,步步為營最後才可以消融逆勢找到新出路! 在食品界享有七成市占率的麻糬製造商-xxx食品,原本只是一家代工廠而已,八年前因為被原本最大的客戶抽單,一時之間面臨存亡危機,大客戶一夕間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面對這樣的重大危機,經營者非但沒有坐以待斃,反而更加冷靜思考因應的計畫。他不斷反問自己-如何增加產品之附加價值?如何推出有別於對手的產品立於不敗之地?最後他決定研發並自創多款結合在地產品的客製化商品,不再以代工為主。雖面臨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機,但最後卻因禍得福而擴大了無限商機,刺激經營者開發更多的新商品發展自我品牌,也讓客戶更加信賴他們的開發力。本來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存亡危機,最後卻化危機為轉機。因為危機處理得當,重新定位並找到市場切入點,這就是一個活生生逆轉劣勢的成功例子。 我總是喜歡以我所熟悉的「傳統產業」當作例子,幾年前由於臺灣大部份的傳統企業面臨人工成本上揚的問題,為求生存很多產業紛紛外移,然而有些企業卻選擇留守臺灣思考無限的可能。這些憑著彈性、不死守求存活的信念,轉型回春終於勝出的企業不勝枚舉,像是大家所熟悉的金門食品廠、宜蘭蜜餞形象館、埔里造紙手創館、雲林毛巾觀光工廠,都曾經因為訂單驟減,利用現有的老舊工廠尋求生存,找到轉型的新契機。不管是靠特殊的新技術或行銷力,總之就是要想盡辦法讓傳統產業走出一片天。「轉型」是老企業逆轉劣勢的方法,藉由收門票、展示或體驗行銷的

李 蔓瑭 的個人檔案 - Windows Live

李 蔓瑭 的個人檔案 - Windows Live

逆轉劣勢機會的危機處理

面對多變且多元複雜的環境,如何作好正確的危機處理?究竟是要逆向操作還是就順勢而為?毫無疑問地,若是平常就居安思危作好最壞的打算和萬全的準備,就算外在環境變化都可憑著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應戰精神,將傷害降到最低。也就是要保有彈性的應變方式和一貫的態度,化解突如其來的危機。本文將就個人與企業方面,說明逆轉劣勢的危機處理方式及態度,告訴你面對劣勢如何展現傲人的成績! 面對外在條件的不斷變化與挑戰,企業要選擇往下沈淪或是向上提升?不管是在那個領域?不論實力多麼雄厚?面對劣勢我們更沒有悲觀或掉以輕心的權利,反之從正面的觀點來看,要將外來的變化當作是一種「機遇」,盡力突破現狀找出新機會扶搖直上。要是拒絕順應市場很快就會被淘汰,請你將意外的失敗當作失誤繼續努力,並且用心聽仔細看,盡力找出錯的環結,重新檢討求改進。因為失誤正是機遇的開始,用平常心審慎地處理反常的現象,就可以坦然無懼打開思路,步步為營最後才可以消融逆勢找到新出路! 在食品界享有七成市占率的麻糬製造商-xxx食品,原本只是一家代工廠而已,八年前因為被原本最大的客戶抽單,一時之間面臨存亡危機,大客戶一夕間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面對這樣的重大危機,經營者非但沒有坐以待斃,反而更加冷靜思考因應的計畫。他不斷反問自己-如何增加產品之附加價值?如何推出有別於對手的產品立於不敗之地?最後他決定研發並自創多款結合在地產品的客製化商品,不再以代工為主。雖面臨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機,但最後卻因禍得福而擴大了無限商機,刺激經營者開發更多的新商品發展自我品牌,也讓客戶更加信賴他們的開發力。本來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存亡危機,最後卻化危機為轉機。因為危機處理得當,重新定位並找到市場切入點,這就是一個活生生逆轉劣勢的成功例子。 我總是喜歡以我所熟悉的「傳統產業」當作例子,幾年前由於臺灣大部份的傳統企業面臨人工成本上揚的問題,為求生存很多產業紛紛外移,然而有些企業卻選擇留守臺灣思考無限的可能。這些憑著彈性、不死守求存活的信念,轉型回春終於勝出的企業不勝枚舉,像是大家所熟悉的金門食品廠、宜蘭蜜餞形象館、埔里造紙手創館、雲林毛巾觀光工廠,都曾經因為訂單驟減,利用現有的老舊工廠尋求生存,找到轉型的新契機。不管是靠特殊的新技術或行銷力,總之就是要想盡辦法讓傳統產業走出一片天。「轉型」是老企業逆轉劣勢的方法,藉由收門票、展示或體驗行銷的各種方

如何善用手上的人際護照

只要不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你就必須認清「人脈」是職場中重要的資產之一,因為人脈等於是錢脈!景氣好時或許不會強烈感受人脈的重要,但當經濟蕭條時,「人脈」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大多數的人想轉換跑道時,幾乎第一個想到的是身邊的朋友,不然就是先前業內的同事、客戶。要找到伯樂其實一點也不難,改變你的生活形態,試著擴大交友的範圍,適當經營你的人際網絡,你就比別人多一分競爭力。說不定朋友圈的某人會成為你下次轉職或創業合作的貴人及伙伴!既然人際關係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開拓人脈呢?你可用傳統的方式參加社團,或者你也可以加入網路,用族群互動方式增加人際的廣度與深度。這樣不僅可以廣結善緣,透過社群朋友彼此的學習與分享,了解同領域或不同背景的資訊,就可以拓展無限可能的人際關係。有了良好的人脈網,當然要善加經營,因為一旦具備了好人緣,作任何事都會無往不利! 若是你正在職場生涯發展中徘徊,要知道光靠專業與學經歷已經是不夠的。當你要跨界或轉行時,憑藉的不會單單只是先前的背景,而是你的人脈。要具備一本完整的「人際護照」,說穿了就是先前建立的「人脈系統」;善加運用過去經營的人脈與經歷,就比別人有更快進入新舞台展現的機會。要是你先前沒花時間經營你的人脈,當前唯一的功課就是先打開視野,多接觸、了解不同層面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隨身攜帶名片建立新的人脈,主動找出適當的談話主題開始交談,並適時給予他人讚美;讓他們知道你,對你留下好印象,機會有一天自然會上門!若不善於言語溝通,也要懂得善用新的人脈平台,學習在網路上建立專屬的網路名片,一樣可用人脈賺錢!其實,人脈一直都在我們四周圍,只要有心展開人際護照,寬廣的人脈就是你面對多變職場的本錢。 擴展人脈網最重要的還是要採取一些微細的互動,以真正發揮人際網功用。增加彼此的親密度,來展現你個人的親和力,這樣就有潛在機會發揮人際護照真正的功能。從網路中的MSN、部落格、FACEBOOK,甚至YOUTUBE,都是將原本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延伸到網路世界的工具。這樣的人際護照不會受到時空限制,任何時間地點都可接收或分享屬於個人的人際網訊息,彼此關係因此更加親密。這樣窩心互動的社交方式,在網路時代是很普通的,一旦成為社群中的一分子,透過頻繁的網路互動,會拉近和熟識的、不熟的、不常聯繫的朋友、客戶與親人的距離,這樣的方法經營你的人際關係,將會有令你有意想不到的驚奇!但還是得提醒

用綠手指啟動環保商機

面對全球的暖化,一場綠色科技競賽正在上演,身為地球公民都應該正視環保風潮下的綠色革命。其實「綠色行銷」概念早在二十世紀初就被提出來,從綠色(環境的色彩)的角度切入行銷觀念,以改善地球暖化現象,促進「環境永續」發展為目標。《世界是平的》和《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兩本書的作者佛里曼,他在書中明確指出「綠能產業」就是下一波全球產業的主力。另外《綠色資本主義》書中也深刻提及環保商機的概念,「我們應設法利用最少的天然物資、運用幾乎零污染、零廢料的設計與生產方式,例如將產品到達使用年限後的易於拆解、材料可回收使用等因素列入考慮,避免從事有礙健康、破壞自然生態的活動。」也就是要將正確的環保觀念落實於企業文化中;製造符合綠色供應鏈概念的產品;有效運用原物料及能源;運用創新的方式提高產業與產品價值。既然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忽略環保議題,我們更應具體實施點綠成金的「綠色策略」。從經濟體系與永續地球的概念,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深入了解市場變化與需求,設計並製造對社會有價值的產品,這就是愛護地球及後代子孫的最實際行動! 當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與環境建立友善關係時,其實就已經在實施綠色策略!為降低污染,許多先進國家拋棄慣用的一次性物品,像塑膠袋、寶麗龍碗、竹筷,改用回收物質做成的包裝材料。將廚餘變為有機肥料循環使用種植蔬菜、水果,有機食品、飲料,不僅讓身體更健康,又具環保功能。國內的宗教團體設立環保回收站,透過義工將舊衣物品、傢俱回收整理再賣給需要的人,並將所得用在從事更多的環保活動。很多紡織企業更將回收的寶特瓶分類再生環保布,做成毛毯或衣服。還有許多產業將植物或礦物當成原料或燃料使用,例如:玉米、大豆、椰殼、矽晶..等,將現有的或回收來的環保素材當成資源;把垃圾變黃金的概念,會讓消費者心理覺得很舒服甘心購買,這就是用綠色設計改變日常生活。 不要以為綠色革命的綠領工作者一定只有工程師,只要將環保及永續概念運用得當,你我都可以是環保尖兵。綠色設計概念可運用在很多方面。拿建築來說,以環境為優先考量的設計重點,省電、節能系統或環保材質規劃的綠色建築就是如此。許多先進國家正計劃打造不需要砍樹的綠色家園,以不消耗地球寶貴資源為基礎,一切都是以環境與經濟平衡為考量。請開始想像如何設計未來的綠色交通工具和綠色能源?!其實就是貫徹「永續」經營理念,將環保設計當成習慣,以建構零碳的綠色

淺談女性創業

圖片
大環境驟變打破了許多原有市場的成規,卻反而為新加入戰局的創業者提供一個絕佳的成功機會!低成本的網際網路,正好可以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許多被動式失業的婦女們,由於考量家庭因素,因此有相對弱勢的競爭力。當轉換工作時難免感到不安,被迫提早退休離開職場生涯,於是許多婦女萌生創業念頭。據統計,台灣失婚的女性約占貧窮人口一半以上,女人要愈來愈堅強,獨自挑起養育子女的責任。台灣傳統女性具有高度堅忍不拔的韌性,較容易放下面子,展現柔軟的身段,接受社福團體或政府的輔導創業的意願也較高,因此我們常看到很多新女性成功脫貧的例子。女性有較好的理財觀與抗壓性,也由於弱勢的單親媽媽輸不起,所以更務實樂觀地撐起一片天,可說是女性創業的基本優勢之ㄧ。創業是實現夢想的行動準則,但若沒有良好的先天及後天條件配合,女性朋友切勿用創業來投資自己。首先必須衡量是否需要或適合創業?從自己有興趣、有經驗的領域下手;除了要不間斷學習產業相關的專業資訊、經驗,在產業的供需面下功夫也是必要的。除了專業,還要學習經營管理作輔助。以女性親和力的本錢培養人脈,接著培養自己說故事的能力,以說服別人來增加營業額;付諸無比的行動與執行力,設立工作目標努力達成。個性、態度、風格、與專業都是創業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創業本身就是一場冒險,務必要先確定目標,有了胸有成足的方向感,良好的自我管理、領導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要有彎下腰的精神。尤其女性創業通常缺乏足夠的信心,創業需要有了然於胸的自信,否則還沒開始就會面臨結束的命運。創業除了實現夢想,往往必須要投入一筆資金,錢是實現創業理想,維持公司生存的一切來源。我認為創業至少要自備一半的創業資金,降低個人負債比,若要申請創業貸款時也較容易成功。你也可以找對的人上車,讓創業夥伴分擔盈虧。政府機構也有針對女性創業者提供的補助專案,如:勞委會承辦的「微型創業鳳凰貸款」或青輔會的「青創貸款」,依照年齡條件找出適合的方案進行申請。也可以運用企業顧問的諮詢輔導,這是減少失敗的方式之一!首先,釐清創業的動機及必要付出的代價,「創業計畫書」就是用來檢視妳的創業計畫,全盤思考妳的創業行動方針。貿然創業不去瞻前顧後、考慮風險承擔的問題,結果可能會功虧一簣。 若無相當的把握,建議女性朋友不妨先考慮簡單的創業。選擇零加盟金、門檻低,可提供行銷方案與輔導計畫的機構合作。藉由複合式通路來經營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