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如何挑戰創新的企業關懷?

社會企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以經營企業的方法解決現存的社會問題。社會創新與創業正風起雲湧地在全球展開,說穿了社會企業是要在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間,找出「創造社會利益」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出發點,運用跨領域方式,在專業外為社會貢獻、為公益努力,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是把公益當成市場。從國際社會的趨勢與脈動來看先進國家的社會企業如何善盡社會環境責任?明白社會企業的創業動機、意義與方法,才可打造一個讓消費者打從心裡認同的企業。



社會創業要考慮經濟面的利潤與就業機會,還要展現創新的企業關懷,以社會需求出發為社會貢獻,想在兩者找到平衡點並不容易。在台灣,很多企業即使積極投入公益活動,但與非營利組織(NPO, 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互動並不熱烈,充其言不過是將它視為公益行銷的手法,沒有真正落實非營利組織監督的功能,更無法分享NPO的公益知識作出最大的效益。若要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光靠組織進行捐款或募款是不夠的,因為金錢本身並非只有價格,它還有其它的價值,透過捐贈幫助弱勢也非長久之計。台灣經歷過地震、風災後,非營利組織積極投入發展社區經濟策略輔助災民,企業意識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想結合更多有能力、有心的人共同出發,以最少的資源作最大的發揮。有些企業開始規劃「企業慈善」與「公益創投」方案,投入社會創新思維,希望改變社區結構,讓社會轉型中的勞動力獲得新的就業機會。


全球知名的社會企業是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窮人銀行家」尤努斯成立的鄉村銀行「Kiva」,他用小額貸款方式提供落後國家人民脫貧。Kiva在2006年時被美國《紐約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傑出創意」的組織,秉持著給窮人機會的信念,在短短三年內用網路模式號召世界各地的人,拯救第三世界的貧窮人口就業問題。憑著上網刷卡25美元就可以微型借貸救人,這種結合實體與虛擬力量的活動已成功完成5萬多筆貸款,還款率還高達92%。退休的電腦教父-比爾.蓋茲體認到企業的社會責任,為改善人類的疾病、衛生及貧窮問題,捐出大筆的財富成立基金會,他還把解決落後國家的問題視為公司的未來商機!臺灣也有類似Kiva的脫貧模式,非營利組織正集結企業共同合作,發起捐募幫助受助人再站起來,透過網路連結幫助他們找到未來。


臺灣的社會企業發展正在起步,據我所知有許多社會企業正在跨領域、跨部門、跨專業進行社會公益工作。第一家「公益創投」案例就是「若水國際」社會創業大賽,以曾經參與比賽的「光原社會企業」為例,由三個不同專業的熱血青年共同創立,全心投入於原住民部落的農業教育發展,運用不同方法教育阿里山的部落種植不同的「有機蔬菜」;讓原住民朋友有謀生的技能,還建立一套完善的產銷系統,透過不同的社會資源和社區網絡連結創造利潤。如此激烈的比賽競爭,我於是見證到許多類似「光原」這樣的微型企業,都發揮長處集合眾力,同心為公益奉獻。像他們這樣對原住民設想周到,無私付出關懷,給釣竿、教他們釣魚技術,而非傳統的施捨濟貧觀念,這便是創新的社會企業責任,它同時讓捐助者更有參與感。


另一個「社會企業」案例是在日本。日本是高度重視品質的國家,他們也開始透過創新模式,將慈善的內涵運用在國人的消費模式。或許你注意到日本的百貨店、商場中各式商品標籤,都印有「公平交易」(Fair Trade)的字樣。這就是由日本人進行設計,利用第三世界貧窮國家當地的優良原料和低人工成本製造,在日本當地銷售。這樣具創意的行銷手法,不僅高度展現品牌的慈善內涵,又間接幫助製造者,解決當地的社會問題。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我認為那就是在製造產品和創造利潤的同時,對環境及相關的人作出保護及維護的行動。社會企業在專業領域外,創意出不同方式的企業關懷,創造利潤外也對社會作出回饋,不僅增加產品的邊際效益,又可作公益,一舉數得!


想想我們的社會有多少弱勢族群,若是可以經由社會企業的幫助再站起來,就能為社會貢獻;加上不斷的學習,還可能幫助更多人,為社區或社會貢獻!我試著歸類幾種創新創業者可以挑戰的方向作為參考,只要是不以賺取最大利潤為出發點的社會創新,以解決不同層面的社會問題,有改變社會生態的企圖心,就稱得上是創新的社會創業。但別忘了社會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它還是要具備商業競爭力,才能讓公益的光環發揮價值。大自然的方面,對自然、糧食、安全與環境的維護、動物的保護…;對人的關懷方面,企業也要照顧人群,像關懷失智老人、植物人、身心障礙者、單親婦女、受虐兒、受虐婦女…等,這些社會問題面向都可以作為社會企業的使命。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後,若能從創業開始就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產生責任感,才能真正為公司創造有形與無形的利益。我認為創新的社會企業創業者應該重新思考,運用企業社會責任打造一個全新的競爭武器。奉勸您改變舊有的經營心態,發揮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心態,才能真正發揮企業關懷的精神。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為何容易受到磁場的干擾?

如何用生命靈數來選擇您的職業

遇見七位主要的大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