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成功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必要條件

以網路為平台,將各種高人氣的「網紅產品」賦與更多能量而產生更大的市場價值,這種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經濟在中國被稱為IP經濟,也是網路時代的全球性金礦。以平台為主的分享經濟日趨普遍,IP是中國現在熱門的議題,憑著自身的吸引力,掙脫單一平台的束縛,在多個平台上獲得流量,並進行內容的分發。



IP的長期運作
一個超級IP往往不只是設計出來的,更多是被操作出來的。IP透過一個媒介呈現形式被激活後,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下一步就是長期的IP運作,再好的IP如果一段時間缺少運作,就會在觀眾的心中消失。一個有巨大商業價值的IP並非一開始就設計完美,更多是靠長期持續的打造和調整形成。
優質IP後續孵化,線上線下閉環互動
有別於傳統銷售方式的自娛自樂,消費者被動接受無法參與,現在企業需要與消費者深入互動,綜合運用線上線下各種資源,形成銷售生態鏈,目的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讓目標消費者了解並進行體驗。借力IP元素授權營銷能夠實現與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和認同感,但互動性不夠,還需要品牌基於IP資源孵化新內容,並藉助粉絲的擴散效應實現品牌的自傳播。
深耕粉絲人群,轉化IP粉絲
一個成熟的IP需要沉澱的過程,對於超級IP而言更是如此。從誕生到爆發,這個過程中,IP與用戶之間的相互陪伴是重要的粉絲累積過程,其中引發的話題點,確實可能會是促使社交媒體討論度攀升的因素。IP雖然有粉絲累積,但如何將粉絲轉化為品牌粉絲才是問題所在,使用IP元素設計內容,藉助粉絲的擴散效應實現品牌的自傳播。
如何打造真正的IP
一個超級IP的打造並非一個好的創意就行,而是需要一整套體系化的工業流程,聯合各方資源一起打造。

IP營銷的商業邏輯
IP營銷與借勢營銷有何不同?前者追求情感共鳴和認同感,後者是單純注意力覆蓋。同時,IP具有豐富的角色形象和故事背景,可賦予品牌某種內涵,IP元素不只是噱頭,而是成為品牌故事的參與者和出演者,為用戶打開了參與品牌情感的窗口。IP角色透過與品牌形象互動,產生新的故事,並在故事中產生品牌的情感溢價,這是絕大多數品牌忽略的,也恰恰是IP元素在品牌推廣中的真正價值。好的IP營銷為何能夠以點連面,跨越不同領域形成連鎖效應,甚至是幾何式爆發。
IP需要商業化
對於IP而言,最終還是要通過盈利實現價值。因此IP的商業化非常重要。哪怕是超級IP,如果不走商業化的道路,不斷投資人力物力開發相關新產品,終究會淹沒在無數IP的海洋中。首先要積累粉絲,然後打造粉絲喜歡的產品,最後提供服務獲取收益。
IP也需要合作夥伴
透過深度分析產品,發現『神探夏洛克』和洗牙雙管牙膏』的設計背景和意圖高度重合,搭檔精神與該產品最大亮點『雙管』可深度結合在一起。
所以對於IP來說,他們既是產品,又是內容,更是其他品牌希望進行整合行銷的對象,利用內容行銷的機會,可以實現品牌方和IP方共贏。
IP再好也要會行銷
一個強大的IP品牌能夠讓消費者清晰地識別並喚起消費者對品牌的聯想,增加消費者對其產品的需求。找爆點、找粉絲,進而吸引粉絲參與,這樣都有助於建立一個可觸碰、可擁有,和用戶共同成長的IP品牌。

<參考網址:http://www.domarketing.org/html/2016/observe_0518/14451.html>

迎接2017年數位經濟年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觀察,明(2017)年將成為數位經濟發展蓬勃的關鍵年,包括數位內容、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愈來愈耳熟能詳的發展趨勢皆值得關注,資策會MIC也列舉出2017年數位經濟發展的八大關鍵與潛藏商機。


趨勢一:從數位內容到智慧內容,娛樂無所不在。MIC指出,未來趨勢是將內容進一步再加以智慧化,結合智慧終端裝置,應用在多元場域,並結合新興科技之跨領域服務生態系統,互動性、移動性、立即性、融入性、擬真性,是智慧內容五大重要特徵;而獲取智慧內容商機需掌握四大關鍵要素,包括內容是為了滿足情境、內容存取情境轉為隨時隨地、內容傳遞形式趨於擬真互動與虛實整合、產製模式走向素人自製。

趨勢二:從線性經濟到平台經濟,有效串連供需。MIC指出,未來平台經濟將為傳統產業帶來三大改變,「平台顛覆各產業領域」,如媒體、內容、教育、交通、能源等;「平台改變企業競爭法則」,更重視外部夥伴關係的維持;「新創公司利用平台經濟侵蝕破壞傳統經濟」,甚至主導未來經濟發展。

趨勢三:從影視明星到網路紅人,多元獲利方式。MIC指出,未來隨網紅效應持續擴大,商業模式也趨於多元,包含電商、品牌贊助、廣告、電競、打賞等方式,也有賴專業網紅經紀公司從創意發想、內容製作、平台上架、社群互動、金流物流的完整規劃。

趨勢四:從擁有資產到共享經濟,顛覆傳統模式。MIC指出,共享經濟讓個人或團體可將本身既有的從有形至無形的閒置資源,透過科技化和智慧化方式再次活化,提供他人服務的同時也獲得收入,彌補既有傳統產業商業模式的不足,滿足消費者對新型態服務的需求,也創造新就業與新商機。

趨勢五:從App經濟到Bot經濟,通訊轉型電商MIC指出,搭載於通訊軟體上頭之Chatbot,可模擬真人客服,針對用戶的需求提問,立即回覆並提供服務,依業者類型不同提供之服務也相異,且未來將更整合支付功能,用戶在與Chatbot對話的視窗內,完成查詢、瀏覽及支付流程,通訊軟體轉型電商平台。

趨勢六:從eCommerceaCommerce,形塑未來購物。MIC指出,ARVR均是次世代數位創新平台,AR以實體環境為基礎搭配虛擬影像,較VR建構之全新虛擬環境,更能在現實商務活動中發揮較大的互動與輔助效果,塑造出aCommerce這樣新型的市場型態。放眼未來三年內,aCommerce或許未必成為購物主流方式,也未必帶來巨量實質銷售,但肯定是一個極佳的數位創新平台,延伸了許多未來購物體驗的可能想像空間。

趨勢七:從去中間化到再中間化,再現中介價值。MIC指出,因為網路的發展,讓很多以中間人角色提供價值的傳統企業面臨生存的危機,如銀行、房屋仲介、婚友社等;但隨著數位經濟的持續發展發現,中間人之必要性絲毫未減,甚至更為重要,諸如降低風險、確保品質、橋接媒合、執法認證等價值,將帶動「再中間化」的發展趨勢,影響涵蓋社群、商務、媒體、娛樂等各行業。

趨勢八:從嬰兒潮到千禧(Y)世代,掌握世代商機。MIC認為,千禧世代進入收入高峰期,成為數位經濟的消費主力,其價值觀與消費習性與上一代迥然不同;在數位經濟的環境中成長的千禧世代是繼嬰兒潮之後人數最多的世代,是數位經濟服務業者必須積極耕耘的關鍵族群,他們主要特徵包括勇於嘗新、喜愛分享、重視評價與真實、以及追求即刻滿足。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c2cb3b1e-4707-4660-ac51-3c85ed98e426#ixzz4Rwgs3WXl
MoneyDJ 財經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