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

如何老而不廢-淺談老年就業問題

                                                                                                                                          瑭瑭20090914



全球人口結構面臨大轉型,2020年很多國家將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在歐洲,年輕與老年人口的比例將近二比一;在日本,人口老化的速度急速上升,比例幾乎是一比一。在美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大批嬰兒誕生,戰後的嬰兒潮啟動了這顆定時炸彈,這顆定時炸彈指的不是他們的下一代,是嬰兒潮世代本身。高齡化問題是全球必然的趨勢,你可以想像,當社會主要人口增加最快的族群成為生產力最低的老年人口時,年輕與老年族群將會面臨那些對立狀況?歐美有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銀髮族因而享有比較快樂的退休生活。反觀台灣,文化標準與西方國家大有所異,雙薪家庭的青壯年必須共同扶養兩個世代(父母與子女),社會變遷造成高齡就業的趨勢,如何「老而不廢」便成為我們的挑戰!


在歐美,高齡就業並不是問題,他們不歧視、也不鼓勵,只要有能力找到自我可以發揮的職場,甚至「再教育」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以鄰國日本來說,個人或政府都極重視老化問題,想盡辦法就是要維持健康體態並延長壽命,政府鼓勵老人重回職場,某些公家機關的職缺也歡迎高齡者應徵。在日本旅遊時我發現,高速公路的收費站或超市的服務員幾乎清一色是高齡就業者。這代表日本政府早就意識到人口老化問題,鼓勵企業保留名額,將需要經驗的諮詢顧問工作保留給高齡再就業者,然而台灣產業結構的轉型帶來高失業率,高齡就業環境相對較差。華人有敬老尊賢的美德,不習慣家裡年邁父母出外工作,我們何妨換個角度來看,若能幫助高齡者達成老而不休的生活型態與自我實現價值,給予一個安全保護的工作環境與彈性的工時,對高齡上班族的身心與經濟都會有所幫助。相反地,若因老來失去伴侶或退休產生自我否定與孤獨感的問題,造成憂鬱傾向,若能再度重返職場從事兼職工作,不也是很棒的選擇?前提是身體機能與心智情況要不錯,家人給予尊重再度就業的意願,並鼓勵在能力範圍內繼續發揮長才。利用過去的工作經驗,讓老年生活更有目標、有價值,當他們感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時會更快樂、更有尊嚴,一方面增加社會的生產勞動力,另一方面也減少不必要的社會問題。


長遠來說,消費券或老年年金的發放,可能造成國家未來的經濟負擔。加上企業雇用高齡者意願相對較薄弱,政府若無法積極為高齡者制定具體的再就業方案,或延長退休年限來幫助高齡者重回職場,企業就很難有雇用高齡者的正面力量。其實,由於我們的社會福利仍然無法媲美歐美國家,最好在年輕時就能事先做好適當的財務規劃,才可以減少下一代的負擔與減少不必要的社會問題,如此年老時就不一定要再度就業,有了一筆可運用的資金做低風險的投資,活絡台灣經濟,還會減輕下一代的經濟壓力。相較於原本就沒有理財規劃的中低收入老年人來說,在體力與科技能力都較不如青壯年人,我們的政府單位及民間企業更應該正視「老年化」的社會問題,好好計劃必要的配套措施,運用老年人累積的智慧與經驗,幫助社會的經濟與文化成長。政府若能修正法案,就可以增加高齡再度就業的利基,讓他們有再度被利用的價值。


老人應當自立自強,只要身體健康都要動起來,政府要提高銀髮族的就業意願,鼓勵企業以兼差方式給予再度就業機會,如此三方就能互得其利。高齡者要放下身段,克服再就業的心理障礙,不要倚老賣老。日本是世界第一的老人國,有一套完善的「高齡雇用政策」,例如:由政府向企業承攬臨時或短期的外包工作。日本厚生勞動省,前幾年就開始設立「全國銀髮工程」,召集退休銀髮族幫助年輕上班族照顧嬰幼兒;在香港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公共場所、地鐵站都是高齡的清潔工,這些都不過是政府決策罷了。政府也可以參考先進國家的政策,鼓勵民間企業與相關機構增加銀髮族的工作機會,提高老年人的工作意願,重拾退休老人的社會參與感。鼓勵高齡者重回職場,不僅解決部份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會減少老人老化、失智現象。只要導正態度並加強工作技能,鼓勵高齡就業者再受教育,再輔以政府補助企業晉用老年人力的方案,就能讓銀髮族變得更有生產力,他們將不再是弱勢團體!


最後,我想除了政府用心,銀髮族的你也可以從改變形象,增加競爭力開始你人生的第二春,讓自己的老年退休生活更有活力與朝氣,可不要未戰先敗!也要奉勸尚未步入高齡的青壯年朋友們,千萬要及早作好你的生涯規劃,記得要有更大的包容心,不要歧視高齡就業者。誰知道一、二十年後,自己會不會成為失志老人,何況我們都會老,只是早晚而已。唯有將自己的身體照顧保養好,你就能完成高齡就業的夢想,才有充實豐富的下半場兼職人生!要時時不斷地調整自我心態,不論環境如何變遷都要活到老,學到老。在這裡鼓勵大家,並期許自己不要因為年齡的相對弱勢失去再出發的信心,千萬要「老而不廢」,人生有夢最美!

2010年9月2日

生活中的創意美學

十多年前常出國體驗不同的文化,一步一腳印用自助旅行方式觀察歐美各地的文化與生活,心裡總是在想台灣追求超酷的經濟背後,卻忽略了人文,缺少了「想像」,如何發展美學經濟?多數人顧著追求數字,很少人察覺到腳下的生活,乾枯的生活想像與創作力,如何期待開出斑斕奪目的創意經濟?當美學創意充滿整個城市,美學就會出現在生活中,因為心美甚麼都美,何不學著用慢速度看周遭世界,感受單純事物的美好,回歸簡單自然的創意生活美學!創意就在生活的細微處,舉凡餐飲、室內裝潢布置..,都是美學文化,只要擅用專長與直覺,你我都可以成為生活美學專家!



亞當.史密斯說:「任何國家所能擁有的最佳資源,就是人民的想像力。」乏善可陳的生活型態,缺少想像的空間,要如何涵養出創意的美學文化?想想台灣若是繼續採用舊制的教育方式,要到何時才能培養出日本的宮崎駿?屬於台灣文化的曲風-「黃昏的故鄉」與「雨夜花」那樣令人回味無窮的原創風,何時可以重現?真正屬於台灣味的原鄉文化跑去那兒?歐洲有葡萄酒文化,日本有清酒文化,英國的小酒館(pub)文化,或許我們不過是忘記最原始的風土人文呼喚,當生命尚未成熟,時間是醞釀故鄉文化的因子,生活美學要靠創意,也要用最細膩的「美感直覺」與「風土人情」來詮釋。馬祖的88坑道古藏、金門的高粱酒、原住民的小米酒...,這些需要慢慢咀嚼記憶中的醇酒氣味與地方的人文風土,一旦找回台灣人的性格,就可以重新詮釋另一段使人感動的文化故事。


總喜歡透過旅行體驗不同區域性的文化,尤其是歐洲,曾經走訪過歐洲幾個音樂之都,幾次造訪波蘭、奧地利都恰巧遇到週末,隨意走在公園裡都可以看到音樂劇與不同形式的隨興戲劇表演,欣賞「免費」的鋼琴演奏,享受蕭邦與貝多芬名曲的午後,無形中涵養了藝術欣賞與鑑賞力,更豐富了孤獨旅人的週末時光。感慨當年的台灣藝術表演是屬於高級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如今放眼望去台北街頭到處是街頭藝人的表演,即興的創作樂團演奏,我們是花了很多時間才追上這樣的藝術內涵!當年於羅馬旅行時,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當地的教堂古蹟,而是看到一群相偕比鄰的年輕學子席地而作的浪漫,樂於享受與大自然為舞,拿起畫筆隨處瀟灑寫生。不論是法國的左岸藝術咖啡文化,紐奧良的爵士靈魂樂文化,或是紐約蘇活區的大膽創作風,都是曾經憾動我內心,讓我感動許久的深刻創意美學體驗。我想他們的創作靈感來源,無非就是自由的「創作精神」與「想像力」,這也是讓他們的城市可以在二次世界大戰和天災後快速活起來的理由吧!


難道台灣沒有壯偉的古蹟、沒有感動人心的文化與風景嗎?有的,只是我們沒有鼓勵與培養公民對美的人文素養罷了!既然生活可以是美學,何不就從欣賞開始提升文化素養?當我們更專注追求文化與美學,我們就不會急着找正確答案,有了美學基礎,創意就會油然而生,生活不再枯燥,隨處是人生,所有的困難與道理都在不知不覺中找到各自的秩序與答案。2009年初,看到台北市政府結合民間團體舉辦「奔牛節」系列活動,不管是軟、硬體,我見識到台北的超凡藝術風,結合企業與社區共同行銷台北,提升國際知名度。如此強調創作的分享及藝術的可親近性,傳達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參與藝術創作的樂趣,這就是「體驗式行銷」,也間接推廣藝術與創意美學。這樣的都會美學生活,獨特的美學建築點綴五顏六色LED燈,結合藝術生活、飲食與休閒的空間,正是一種體驗美學創意生活的開始,在空間藝術與人文修養上,台北人的文化氣息正逐步提升!


美學經濟就是「販賣生活」,讓地球更美好,藉由差異化與愛好地球為訴求,強調生活美學的夢想就不會太遠,讓消費者對美的事物產生感動,盡情體驗商品的美學經驗,就稱得上是創意美學生活。一旦公民的美學素養落實於生活中,消費者對美學產生認同感,創作者也可藉由提升創作品質,回饋給賦予他創作的土地。美感的創新,可以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當然需要以文化美學作基礎。用文化創意創造感動的時刻,觸動消費者的五感,對美學經濟是很重要的驅動力。我非常強調基本的人格養成與親近大自然的重要,我建議家長可能的話可從幼稚園階段讓孩子嘗試不同的才藝活動,透過藝文的薰陶發掘潛能。國小階段人文教養的多元啟發,其實也可以慢慢找出孩子的興趣,發掘獨特的才華,鼓勵孩子專注盡情發揮所長。從九年一貫教育落實的生活化課程來看,都是以美學能力培養未來主人翁的競爭力,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的主題,融入大量的藝文與人文課程,不僅大大提升下一代的人文與藝術涵養,更能從中延伸學習的深度,發揮未來的企劃與創作力,欣見這樣創新的教育落實在孩子的日常生活。我認為具有美感經驗或欣賞能力的孩子,雖不見得有強烈的藝術天分,但他們對各種事物,甚至是課業的創意與思考力,一定會比缺乏美感的孩子好!從小有機會接觸藝術與音樂的孩子,未來在職場上的表現將更靈活、更有創意,美學能力已成為未來競爭力的要素,它需要從小培養,讓他們盡情發揮想像力,將創意美學融入生活,透過生活美學創造不一樣的生活,讓自己成為有感的人,在生活中落實有品質與品味的有品運動,提倡美學運動創造不一樣的美學生活空間,你就是生活美學創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