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0的文章

如何老而不廢-淺談老年就業問題

                                                                                                                                          瑭瑭20090914 全球人口結構面臨大轉型,2020年很多國家將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在歐洲,年輕與老年人口的比例將近二比一;在日本,人口老化的速度急速上升,比例幾乎是一比一。在美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大批嬰兒誕生,戰後的嬰兒潮啟動了這顆定時炸彈,這顆定時炸彈指的不是他們的下一代,是嬰兒潮世代本身。高齡化問題是全球必然的趨勢,你可以想像,當社會主要人口增加最快的族群成為生產力最低的老年人口時,年輕與老年族群將會面臨那些對立狀況?歐美有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銀髮族因而享有比較快樂的退休生活。反觀台灣,文化標準與西方國家大有所異,雙薪家庭的青壯年必須共同扶養兩個世代(父母與子女),社會變遷造成高齡就業的趨勢,如何「老而不廢」便成為我們的挑戰! 在歐美,高齡就業並不是問題,他們不歧視、也不鼓勵,只要有能力找到自我可以發揮的職場,甚至「再教育」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以鄰國日本來說,個人或政府都極重視老化問題,想盡辦法就是要維持健康體態並延長壽命,政府鼓勵老人重回職場,某些公家機關的職缺也歡迎高齡者應徵。在日本旅遊時我發現,高速公路的收費站或超市的服務員幾乎清一色是高齡就業者。這代表日本政府早就意識到人口老化問題,鼓勵企業保留名額,將需要經驗的諮詢顧問工作保留給高齡再就業者,然而台灣產業結構的轉型帶來高失業率,高齡就業環境相對較差。華人有敬老尊賢的美德,不習慣家裡年邁父母出外工作,我們何妨換個角度來看,若能幫助高齡者達成老而不休的生活型態與自我實現價值,給予一個安全保護的工作環境與彈性的工時,對高齡上班族的身心與經濟都會有所幫助。相反地,若因老來失去伴侶或退休產生自我否定與孤獨感的問題,造成憂鬱傾向,若能再度重返職場從事兼職工作,不也是很棒的選擇?前提是身體機能與心智情況要不錯,家人給予尊重再度就業的意願,並鼓勵在能力範圍內繼續發揮長才。利用過去的工作經驗,讓老年生活更有目標、有價值,當他們感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時會更快樂、更有尊嚴,一方面增加社會的生產勞動力,另一方面也減少不必要的社會問題。

生活中的創意美學

十多年前常出國體驗不同的文化,一步一腳印用自助旅行方式觀察歐美各地的文化與生活,心裡總是在想台灣追求超酷的經濟背後,卻忽略了人文,缺少了「想像」,如何發展美學經濟?多數人顧著追求數字,很少人察覺到腳下的生活,乾枯的生活想像與創作力,如何期待開出斑斕奪目的創意經濟?當美學創意充滿整個城市,美學就會出現在生活中,因為心美甚麼都美,何不學著用慢速度看周遭世界,感受單純事物的美好,回歸簡單自然的創意生活美學!創意就在生活的細微處,舉凡餐飲、室內裝潢布置..,都是美學文化,只要擅用專長與直覺,你我都可以成為生活美學專家! 亞當.史密斯說:「任何國家所能擁有的最佳資源,就是人民的想像力。」乏善可陳的生活型態,缺少想像的空間,要如何涵養出創意的美學文化?想想台灣若是繼續採用舊制的教育方式,要到何時才能培養出日本的宮崎駿?屬於台灣文化的曲風-「黃昏的故鄉」與「雨夜花」那樣令人回味無窮的原創風,何時可以重現?真正屬於台灣味的原鄉文化跑去那兒?歐洲有葡萄酒文化,日本有清酒文化,英國的小酒館(pub)文化,或許我們不過是忘記最原始的風土人文呼喚,當生命尚未成熟,時間是醞釀故鄉文化的因子,生活美學要靠 創意 ,也要用最細膩的「 美感直覺 」與「 風土人情 」來詮釋。馬祖的88坑道古藏、金門的高粱酒、原住民的小米酒...,這些需要慢慢咀嚼記憶中的醇酒氣味與地方的人文風土,一旦找回台灣人的性格,就可以重新詮釋另一段使人感動的文化故事。 總喜歡透過旅行體驗不同區域性的文化,尤其是歐洲,曾經走訪過歐洲幾個音樂之都,幾次造訪波蘭、奧地利都恰巧遇到週末,隨意走在公園裡都可以看到音樂劇與不同形式的隨興戲劇表演,欣賞「免費」的鋼琴演奏,享受蕭邦與貝多芬名曲的午後,無形中涵養了藝術欣賞與鑑賞力,更豐富了孤獨旅人的週末時光。感慨當年的台灣藝術表演是屬於高級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如今放眼望去台北街頭到處是街頭藝人的表演,即興的創作樂團演奏,我們是花了很多時間才追上這樣的藝術內涵!當年於羅馬旅行時,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當地的教堂古蹟,而是看到一群相偕比鄰的年輕學子席地而作的浪漫,樂於享受與大自然為舞,拿起畫筆隨處瀟灑寫生。不論是法國的左岸藝術咖啡文化,紐奧良的爵士靈魂樂文化,或是紐約蘇活區的大膽創作風,都是曾經憾動我內心,讓我感動許久的深刻創意美學體驗。我想他們的創作靈感來源,無非就是自由的「 創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