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

求知若飢 虛懷若愚﹣Steve Jobs


求知若飢 虛懷若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Steve Jobs(蘋果公司的執行長-蘋果的市值已超過微軟) 的一篇演講三個故事,1.串連人生的點滴。2. 愛與損失。3.對死的看法。**這是他的得胰臟癌,一年後參與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的一場演講。尤其是他談到對死亡看法與態度,非常值得人省思。


(以上是我在去年六月po在部落格的內容,當時賈伯斯的身體再度出現危機,所以我上youtube再去看他先前2005年的演講,將它放在部落格中可以常常回顧。沒想到不到一年多後的今天,2011年十月五號他結束了精彩的56個年頭,最後因為胰臟癌辭世! 如今我將這篇演說重新整理一遍,放在部落格以示哀悼!)



賈伯斯在其演說中提到:如果說他這一生有什麼動力的話,就是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自己內在的心聲。他鼓勵年輕人,要有追隨自己內心直覺的勇氣,最重要的,也就是要永遠「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他告訴大家,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n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By Apple前執行長 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

在這篇演講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以上這段文字,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以下為本篇演說的重點整理回顧。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怎麼串連在一起。


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現在所體會的東西,將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也讓我的人生整個不同起來。

我的第二個故事,有關愛與失去。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 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關係,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

我的第三個故事,關於死亡。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被信條所惑-盲從信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最重要的,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2010年6月15日

換個腦袋,創意全新的未來

台灣經濟從早期勞力密集到技術資本導向,都是靠優異的效率或品質取勝。面對全球高度競爭的困境,企業開始厭倦在紅海廝殺的代工模式,企圖尋找創新的藍海。21世紀是腦力競賽的世紀,台灣如何成為「創意之島」?唯有源源不絕產出新的好點子,將好的創意成為好生意,使產品或服務變得一支獨秀,為台灣開拓不一樣的新創領域,開更多的財源。要如何發想絕妙的好點子呢?政府應推動產、官、學共同合作加強創意文化,讓工作環境變得足以鼓舞人心、激勵靈感之外;加上從教育生根,培養會做夢具創意的下一代也是很重要的。點子(idea)是代表一種概念、構想、意見、想法和計畫,如何孕育?創意的來源其實就是文化本身,閱讀是快速創作的源頭,旅行當然是最輕鬆的創意方式。創意的來源是將意想不到的事情連結起來,其實創意並沒有任何公式可循,創意很難用教的。筆者針對日常生活中較容易實踐的部份,就組織與個人兩方面,舉例並歸納一些發想創意的方法,供讀者們參考。
企業內部推崇創意文化,鼓勵員工發揮最大的創意,如此公司才有未來。在組織內帶動創意文化,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聘請天生有創意的員工,讓他們可以在「放鬆的」環境中發揮最大的創意,對公司推動內部創意文化會有很大的幫助。運用別人已提出的現有點子或好的設計,激發團隊成員的想像空間;組織內部利用多元激盪提升腦力,運用「團隊會議」發想,產生「腦力激盪」效應。除團隊成員外,也可利用多元異質團隊或趨勢專家,共同刺激與會人士的腦力。有了足夠的思考訓練能力,用引導方式刺激團隊創意激盪,將創意轉型整理後,變成價值焦點,最後將創意的點子延伸至產品端,或將觀念轉成文字或模型,讓構想可具體化。組織應該運用這樣的方式持續演練,將創意思考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員工容易創意出好的點子。此外,也可從競爭對手的產品找出作錯和作對的部分做修正,這樣做也可能出現新的點子也不一定!
在生氣蓬勃的創意環境下,個人當然也要在創意觀點上突破。創造力的強度來自覺察事物的「好奇心與感知力」,從五覺(觸覺、聽覺、味覺、視覺、嗅覺)的感官特質刺激腦袋,發揮想像力,用敏銳的「觀察力」刺激五感的發想。個人必須有高度的「好奇心」與接納新奇事物的開放心胸。完美的點子通常是來自過去的經驗與不斷嘗試錯誤,我認為一開始就不用修正而想對點子,大多是純屬巧合;因為成功的點子都是不斷調適、累積的結果!
記得媒體曾經報導過一位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獎的台灣發明達人-何先生,他創意史上最夯的「魔術內衣」,他的靈感其實是來自一分鐘的「電視新聞」。當他看到新聞報導一名美國女性做完人工豐胸後,因為植入的矽膠對她身體造成傷害,他突發奇想連結想像力著手進行一連串的創意計畫。他想像將豐胸的物質放在人體外附著在胸罩上,不致造成人體傷害又能幫助不少女性建立自信,這個新創意使他萌生教授「創意技巧」的念頭,開始幫助更多人從事創意發明。另一位更年輕的發明家,高中時就對發明很有興趣,光靠「專利」賣出磁鐵發電的環保手電筒和迷你手壓的縫紉機,使他創造高達兩億五千萬的年營業額。有時低成本就可以有大大的方便,不要以為創意發明是遙不可及,他們不過是從生活點滴累積創意的來源。只要在生活中發揮「想像力,將創意的模式運用在生活上,保持高度的「好奇心」、「敏銳的洞察力」、「想像力」,創意就會無所不在!
台灣多元混種創意人才很多都跨界尋求靈感來源,從文化的角度思考未來的趨勢,運用舊有文化延伸新文化創意。某些紡織業界廠商正試圖研發智慧成衣,跨領域與科技界結合,許多環保素材成衣不斷被研發;或像台灣流行的某樂團主唱青峰,就是透過跨領域尋找創作歌曲的靈感。「人文」是台灣的優勢,融合西方與東方文化素養的美感經驗,這就是創意最重要的元素。筆者建議以台灣本土為主的文化出發,發想富有創意的藝術與設計。有文化素養與美學創意者是無可取代擁有個人特色的族群,他們是21世紀最重要的創意文化階級。富文化創意的行業,包括:時尚設計師、甜點師傅、插畫家、美食家、環保建築師、街頭藝術表演者..,除了要具備基本的美學背景,更要透過不斷的「傾聽」與「全方位學習」,毫無設限培養美育與藝術,對流行要有敏銳的直感力或想像力。除了要喜歡美的事物,對人文環境也要多些敏銳的觀察、去除阻礙思想的障礙,當心靈感受到平靜時,靈感將會自然湧現!
不管別人怎麼想,重要的是你是怎麼想!間接培養獨力思考能力,將創意模式融入生活與工作,變成一種習性與生活態度。我認為台灣教育用標準答案模式將孩子們的思考框住很難有創意。反觀國外的老師用引導的方式訓練學生用批判性的思考模式,打破既有的框架,培養孩子創意的思考與批判。好好思考如何讓創意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讓下一代在職場上有無限想像與創意空間,而非只作個守紀律、只有標準答案的乖寶寶。創意是可以學的;透過思想訓練或藝術創作的刺激-換個腦袋看世界。心理學家曾經研究,每個人天生都具有「創造力」,僵化的思考模式會侵蝕叛逆的創新能力。重新思考以上的方法,輕鬆創意好點子,別讓你的創意睡著;透過實際體驗、分享與演練實際運用。敞開胸懷顛覆傳統;仔細觀察;用心傾聽,生活周遭處處都有絕妙的點子等著我們發想!

簡單新生活

生活在寶島台灣的我們,有幸享受繁榮經濟的成果,但過度追求經濟開發的背後,其實反而付出了一些代價,造成能源日益短缺、自然資源變得稀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與破壞,生活環境品質每況愈下,大家開始正視「環保」問題。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生存環境失去平衡,追求財富的同時,我們忘記本我的真正需求,生活變得無趣。當身心無法獲得平衡,就算生活再怎麼富裕,內心卻還是貧窮的,更別說是健康的身體!除了響應「愛護地球,雙手作環保」外,為使身心得到平衡,更要重視「心靈環保」。這是尋求回歸自然生活的根本,渴望追求心靈環保與提升內心層次的境界。讓自己過簡單的生活,只要去除不必要的物質享受,減少不必要的負擔,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壓力,有健康的本錢繼續前進。其次,若能重新分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精簡你的工作內容,騰出時間與家人相處,就能營造更幸福的人生。可能的話,參與社區公益體驗服務別人的喜悅,可以豐富人生創造自我實現的價值。簡單生活的商機無限,端看你如何思考與切入?簡單的生活可以是多彩多姿的,透過下列所述「簡單的新生活」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找出生命的重心,發掘無限可能的商機!
自工業時代以來,人類為了享受生活的便利,開發許多化學物質,嚴重威脅健康。全球暖化,大家開始提倡節能減碳、資源回收、利用、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為了減少傷害健康和環境,「綠生活」概念成了重要的新趨勢與新商機。從改變「生存環境」開始思考如何過簡單的新生活,改善我們生存的環境?除了政府政策之外,可由個人居家生活改變開始,從生活中去回想,有那些是可去除的,哪些是你不用或累贅的東西?像是車子、名牌包、配件、衣服等,開始動手重新整理他們,讓物盡其用!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徹底實踐「回收再利用」,既可減少污染,亦可培養惜福造福的觀念;降低消費次數,將錢省下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或盡量吃有機食物,以步行代替汽車或以大眾交通工具代替自用車,這些行為無形中改善了我們的生存環境,也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思考隱藏性的商機,簡單新生活就從環保開始!
我們可從「健康」的角度思考另一層次的簡單新生活。忙碌的社會,許多人為了生計而賠掉健康,莫名的生活壓力造成身心失衡;根據統計,有八成無薪假的工作者坦承自己有憂慮傾向。因而創造另一片新興市場,如:身體舒壓、另類療法、心理諮商等身、心、靈並重的情緒商機行業不斷湧現。就從現在起,隨時隨地保持情緒平衡,雖要有自信朝夢想方向循序前進,但試著改變自己的期待;不要有太多的慾望與分別心作無謂的比較,就不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心情也會跟著輕鬆許多!佛家說-「要放掉自我的執著」,轉向擁抱信心,身心沒有太大的負擔就漸漸恢復健康的身心。身心自然放鬆,可以儲備更大的能量改變我們的未來,提升生活的品質!
反璞歸真的時代來臨,許多人開始擁抱大自然賜予的空氣、陽光、水;回歸「自然」體驗另一番的生活境界。宗教界人士提倡「清貧致福」、「清貧致富」的新生活,就是保持心靈的平靜,心靈獲得平靜時,就可以為自己帶來許多的快樂。施比受更有福,體驗助人的喜悅,快樂的事也會跟著一一出現。曾經讀過洪蘭教授的文章,她要我們學習做個「雪中送炭的心靈富者」去感受助人的快樂。當你做一個有能力佈施的人,你的眼界就會不同。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始重視社會企業使命,其實小蝦米也可以有大大的作為,開始思考如何將公益與事業結合,作一個快樂的布施者。公益事業就是用你的事業來進行公益,你可以從消費或收益撥出一定的比例回饋給需要幫助的人;或是開創一項新事業幫助弱勢族群,讓他們有魚竿釣魚,而不是只給他們魚吃,利人又利己。從生活中思考週遭環境,找到可以作公益行銷的事業,你的心靈會更富有,這絕非遙不可及。
最後,試著開始減少10%的工作時間,減少的時數因人而異,「重新分配工作作息」是簡單新生活的要件之ㄧ。在你開始一天的工作前,先規劃優先要作的事,一一列出優先順序,再開始一天的工作。你會發現很多忙碌的工作會因此蒸發,這樣讓你可以輕鬆享受,樂於工作的簡單新生活。就生產力而言,效率提高生產力自然也會上升。當你停止過盲目、忙碌的生活,簡化你的工作內容時,無形中減少許多工作的壓力,生活因此變得更簡單、更令人滿意。挪出一些時間來陪伴家人,一同運動或欣賞表演,即便是短暫的下午茶時光都有助於家人創造平靜、幸福合諧的感覺。替自己創造愛與靈感,在充滿動力的生活下,讓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就可開始享受「慢活、樂活」的簡單新生活!
以上提及的簡單新生活與新商機都是個人透過觀察與體驗的分享,其實只要定期用心的反省生命的價值,讓自己的生活保持簡單;不要老是回顧過去;可以一次只作一件事;學會勇敢說「不」,相信你可以憑著直覺,改變你的期待。留意身心的狀態是否達到平衡?是否實現美好的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嘗試思考最適合自己的簡單新生活,努力實踐自己所規劃的簡單新生活與工作模式。兩年前我決定過自己可以掌控的簡單生活-在家工作。對一位單親媽媽而言,是再適合也不過的了!試著改變令你不滿意的生活,思考內心最想要的是什麼?可以掌握些什麼?衡量自我的專業、興趣,和個性決定你要過的簡單新生活,讓它與工作獲得平衡。透過這樣的學習體驗,我享受更多自主的工作與家庭生活;讓心靈成長,周圍的人也因我的轉變而跟著轉變,這樣的影響力會是很大的!從改變你的生活環境做起,將簡單新生活的理念融入生活與工作中,在生活中做小小的改變,你的磁場也許就跟著改變喔!